“这包又结实又好看,出门买菜取快递正合适,贾书记总想着我们!”近日,家园社区困难居民苗苗从网格员手中接过干净整洁的闲置手提包时,脸上的惊喜与感激溢于言表。这已经不是社区书记第一次用“微行动”传递温暖——此前寒冬时节,贾书记就曾将家中闲置的保暖围巾送到苗苗手中,用点滴关怀织密民生保障网。而这些看似寻常的帮扶举动背后,蕴藏着社区推动资源循环、创新治理模式的深层思考。
在社区治理中,“闲置资源浪费”与“困难群体需求”的矛盾时常存在。贾书记在日常走访中发现,许多家庭的闲置物品因“用不上、舍不得扔”被长期闲置,而辖区部分困难居民却面临生活物资短缺的难题。“衣柜里沉睡的包包、换季闲置的围巾,对我们来说是‘多余’,对有需要的居民却是‘刚需’。”带着这样的思考,贾书记率先行动:将家中完好的闲置物品梳理归类,精准对接困难居民需求,让每一件闲置物品都成为传递温情的“暖心载体”。
从基层治理视角看,这样的“闲置共享”行动远不止于物资帮扶。一方面,它用“邻里互助”替代“单纯捐赠”,在资源循环中拉近了社区与居民的心理距离。苗苗每次收到的不仅是实用物品,更能感受到“被惦记”的温暖,这种情感联结让社区治理更有温度。另一方面,它以“示范引领”推动“理念落地”,将环保循环理念融入日常治理。一件闲置包若被丢弃,不仅占用清运处理资源,皮革、化纤等材质还可能造成环境负担;而通过共享复用,既避免了“闲置——丢弃——再购买”的资源浪费闭环,更让“减量、循环、再利用”的绿色理念在居民心中扎根。
如今,家园社区正计划将“个人行动”升级为“系统治理”。社区拟依托党群服务中心搭建“闲置物品循环共享角”,探索建立居民需求清单与闲置资源清单的“双向对接”机制,逐步让围巾、包包等闲置物品的流转从“偶然善举”变为“常态服务”。这一规划更有望在邻里间传递“互助、环保、共享”的社区新风尚。
小小的闲置物品,既是联结干群关系的“连心桥”,也是激活社区治理的“金钥匙”。家园社区用一次次暖心帮扶、一个个务实规划证明:基层治理的温度,藏在对群众需求的精准回应里;社区发展的活力,源于对资源价值的高效利用中。当善意与环保在循环中双向奔赴,绿色社区、和谐邻里的美好图景正在这里逐步铺展。